很多事情一旦扯上利益關係,儘管再單純都會變了樣

研所的同學十幾來個,不多,再加上同門指導或研討會的關係,常會有密集合作、共事的機會。後來發現,單純的同學關係,因為密集相處或價值觀不同因而容易產生摩擦和衝突。



■利益關係彷彿友誼殺手

剛入學的那一年我和同門同學V君各自負責一個法務部的研究案,我的研究伙伴是一位同門碩士班學姐和博班學長,而V君則是同門碩班學長和一位博班學長。

V君的研究案伙伴中,碩班學長事出了名的"擺爛"大王,卻又恰巧碰到博班學長理念和老闆不同的事件,於是雙雙撤換了研究伙伴,那時候研究案已經進行了三個月,正要繳交第一次的期中報告。

在這樣的情勢下,V君只能把研究案的擔子都扛起來,對於一個研究所新生而言是一件很吃重的事情。於是後來找來不同門的同學M君補上碩士研究助理的缺。

在合作研究案之前,這兩位的感情有如兄弟。

由於研究案進度已經延遲了三個月,於事後續接手的助理都猶如接到燙手山芋,面臨的趕進度的壓力。

研究案的主導當然還是V君,因此M君大部分的角色是被動的協助者,沒想到隨著研究案越來越忙碌、沈重,兩人的關係也越僵化。

V君認為M君和他的關係是朋友也是伙伴,於是期待M君一起主導、參與研究;然而M君則是認為自己非屬研究案主持人之徒弟,再加上中途進入參與研究的關係,M均把自己擺在協助者的身份。

V君把研究案放在所有事情的第一順位,而M君坦承他將研究案放在第三順位之後。

因為這樣的觀念落差,後續引發了很多爭執,兩人也都嘗試溝通找到平衡點,卻沒想到還是無法妥協。


這件事帶給我的衝擊很大,以前的我一直認為,"溝通"能解決所有的衝突,於是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最後還是決裂的下場?

後來,我和同門的V君繼續一同負責了老闆另一個研究案,合作期間也出現了一些摩擦。大部分摩擦出現的時間點都是在事情最多、最繁瑣的時期。也因為前車之鑑,我小心翼翼地處理每一次的衝突。

直到研究案結束後,我和V君之間的關係也有一些變化,不知道是更好還是更壞,能確定的是,更加了解對方的行事風格和個性。


■原來人際關係是很脆弱的

V君和M君因研究案合作的關係發生衝突並非單一個案,班上還有其他同學也有相同的案例發生。

相較之下,沒有利益關係的人卻都能相安無事,相處的很好。

後來終於明白,原來人際關係如此脆弱。

在自己也走一遭之後,越來越能明白Sally所說的:「會好的就是會好,不會好的再怎麼努力也沒用!

不是溝通無法解決問題,而是人長大了,在不同的成長背景之下所形成的觀念、理念價值,是隨著時間增長而更加固著,說好聽一點是"原則'、"堅持",難聽的說法則是"固執"。

在沒有一定的了解或信任基礎之下的合作關係,一旦牽扯上利益,很容易因為雙方的價值理念不同而起衝突,甚至決裂。


■順鱗的藝術

在我還找不到這樣利益關係的出口時,無意間見識到專班學長姐伺候老師的功力。

那些專班學長姐不愧是在官場上身經百戰的人,面對所上好大喜功的老師時,他們極盡所能地獻殷勤、給予讚美。面對喜好小酌的老闆,三不五十就相約老師小酌一番。面對老師交辦不喜歡的事情,先是口頭答應,日後在找適當的機會、場合跟老師商量退路。

他們面對上司的共同點:不再公開場合反駁、不直接忤逆上意。

耳濡目染之下,逐漸明白這順鱗相處藝術。

每個人都有其"逆鱗",凡牽扯到利益關係之際,越是了解怎麼順鱗辦事的人越是如魚得水。

這是比較偏頗的說法,正確的體悟應該是;和人共事,倘若對對方個性、理念有一定程度的了解,那可以降低和減少許多不必要的衝突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輪轉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