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瞭解別人,才能期待被瞭解;先卸下防備,才能期待被親近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— 鄧惠文〈
歸屬感


人和人之間的相處,之所以稱為互動,用一句俗語最能表達:「一個巴掌拍不響。」

有人懂得付出、有人懂得享受、有人懂得排斥、有人懂得接納,各式各樣的人都有,湊合在一起當然會產生不同的花火,是認同、是反對、是磨合、是衝突,或者都是。

常常聽到的「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」,於是大部分的人都懂得鄧惠文文中提到的:

         在於「投入」,在要求獲得之前,必須先付出。 
  
     所謂「付出」,必須能讓別人感覺到、而且給予的是別人想要的東西...
     對別人而言,某些「付出」根本只是麻煩與累贅。

     付出是為別人做的,給別人想要的。

要怎麼收穫就要怎麼栽,如果是自己想要的那當然容易瞭解,但如果換成是他人想要的,要怎麼栽?就真的得要瞭解對方所思所欲。這時候人的付出情況,宛如皇帝旁的小太監,時常要揣測上意,才能將皇帝服侍得服服貼貼。

為什麼要付出?

看到他人因為自己的付出而受助、感動,心裡也會跟著開心,或許這就是鄧醫師所說的得到一份心靈的歸屬感。這也是為什麼:施比受更有福。至少我相信人和人之間會有心靈能量的轉換和交流,至少在現階段我還有能力付出,藉由付出感覺自己是個有用的人。

付出的對象?

人有非常熱心、熱心、冷漠、非常冷漠的人,當非常熱心的人對非常冷漠的人的人付出時,就會出現所謂的「熱臉貼冷屁股」的情形。為了避免遭受凍傷,於是,大部分的人都選擇付出於自己在意的人、認為值得的人。

付出的方式?

付出有時成為負荷,人需要調整和磨合的地方大概就是這裡。

或許並非熱臉貼冷屁股,而是給了對方不想要、不需要的東西。家人、情侶、朋友之間,時常把自己個人的付出換化成對他方的期待,就是一種付出後的期待。父母期待小孩出頭天、情人期待對方更愛自己、朋友期待對等交流...。無形中,不當的付出成了負荷,而付出後的期待成了扛不起的重擔。到最後,付出的失望、負荷的逃跑。

對的付出前提建立在:瞭解對方的需求。這也是為什麼「及時雨」比連日細雨、傾盆豪雨來得更令人愛戴、滿心歡喜的感受。


或許這也可能是那些只願意享受而不願意付出者的感受,與其付出錯了,還不如將自己的心封閉或接受他人付出。人,終究是互動的動物,不會有單方面的付出和接受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輪轉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