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Morse(1991)在質化研究選取好的訊息提供者(good informant)中提出4個標準:

1.有研究者所需的知識與經驗;
2.具反思能力;
3.能清晰敘說;
4.有被訪談的時間及參與研究的意願。

樣本條件的設定會關係到後續的資料豐富度,
不能一味的以自己的期許去設立,而需考量現實狀況,建議在一開始樣本設定的部分留多一點彈性空間,不要太過嚴苛要求樣本,更要考慮到實際上去訪談時可能會遇到一些現實的困境。

畢竟人家願意參與研究就要值得感謝了,沒有義務要配合研究者預設的龜毛要求。

自己跑完一次之後,發現第二個及第三個條件在現實層面極度需要注意的。反思性這部分,如果做的題材是著重內在心理歷程改變的,那就需要特別注意!並非所有參與者都對現象、事件具有反思性,另外,研究者自己本身也需要具備。

清晰敘說部分,較關於研究參與者表露能力及對事物的描述能力,像部分更生人因酗酒、藥物濫用,在言語表達部分無法完整,較容易產生失敗樣本。

關於第四點,如果是在機構內的訪談,那當然訪談時間是由機構安排,但參與的意願就是關鍵,有時候監獄裡被挑選出來的受訪者,不見得是發自內心願意跟你表露過往經驗,以致於會有偽善的表現。

至於自己有遭遇第四個訪談困境,
本來預期自己跑一趟機構,花一整天問三個個案,但最後調整到兩個,最主要的原因是機構本身有自己的活動及個案狀況。

有一回,
受訪對象是機構的重要管理者(也是本人論文重要關鍵人物),恰巧碰到管理者在預定訪談的時間,臨時去處理機構個案問題,但我無法放棄這位研究參與者,於是那次我花了8小時等待的時間,只為了2小時的訪談。

所以說,無論如何都要
有突發狀況的心理準備。要避免突發狀況發生機率降到最低,事先的預設就要夠全面又彈性。

拉哩拉渣,給正在奮鬥中的夥伴參考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輪轉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