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恆達說:「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」

我的體悟倒是:「教授當然不會告訴你」




最近紅豆泥的部落格再也不是樂子分享,而是苦悶。論文進入最後階段,大部分能出現的症狀我也都經歷了,現在處於心如止水的慘狀,對外界事物試圖不能有太多情感反應。

最近的情緒,被元旦車禍的創傷及論文牽著走。寫論文的時候,特別心浮氣躁,更甚者會性情大變,Sally提醒我和阿悶兩位小毛頭,不要被論文牽著情緒走。

元旦過後,隨即去旁聽一位學長的口試。那位學長的論文花了比一般本所研究生還要多的心血,加上由出了名嚴謹的教授指導,以及口委老師當中有一位是幾天後我的口委,於是紅豆泥抱著朝聖的心態前去旁聽。

旁聽的過程,猶如醍糊灌頂、大夢初醒。

重點就是:解構總是比建構容易,破壞比修復來得簡單。

論文口試委員有很多種,有來吃東西、領口試費就拍拍屁股走人的;有來阿諛諂媚拉關係的;有專挑格式、錯字、用詞的毛病的;當然有些論文口委則是專攻研究方法、研究架構...族繁不及備載。

大致上對我造成大夢初醒的是那位從研究架構下刀的口委,也就是不久之後我的口委之一。耗時將近90分鐘的論文口試,以及後續自己拼命地翻相關資料和進行資料分析,就這樣過了幾天後,我忽然醒了。

在此之前,我很努力地尋找和我用同樣研究方法的論文,翻了十幾本相關的論文,也出現了十幾種不同的呈現和作法。我試圖找一個研究架構、過程最完善、齊全的範本做為參考;同樣的我也沈浸在許許多多文獻之中,也嘗試問指導教授、同學、學長姐我的瓶頸。

此時此刻,我還是找不到我要的。

沒有,沒有我要找的唯一標準,因為研究沒有必然也沒有唯一

他們說:強調碩士論文首重核心(基礎)理論,而他們也說:紮根研究方法不注重理論。外在的意見、標準已經嚴重的干擾了我,我找不到平衡點。

我曾經向質性研究的老師(吳芝儀)請教過:碩士生作紮根的論文難道也要發展出一個理論?為什麼台灣作紮根的碩士論文都還是有文獻探討,不是說紮根最大的特色就是在建立理論、挑戰過往既有?

非常非常矛盾的研究方法教學,問了十個老師,會有十個不同的答案。

忽然腦海閃現吳老師及許多老師曾提及:研究生還沒有足夠的學術訓練基礎,所以需要一個核心理論來支持自己欲探究的主題。

還有吳老師那句:「研究生可以使用紮根研究方法,但就是放棄最後建構理論的部分。」

當初是因為老師的那句話才讓我鼓起勇氣嘗試這題材、這研究方法;然而寫論文寫到最後,逐漸沒了熱誠、忘了初衷。

就是這樣,每個教授都有其專長、原則、堅持,但沒有絕對、必然和唯一

至於要相信哪個理論、哪個派典...同樣沒有絕對、必然和唯一。因為,一切都將回歸資料、文本,將最貼近真實的,以嚴謹、客觀的方法呈現。




教授,當然不會告訴你,教授不是萬能,僅能就其所長提供可能的方向、意見。

因為你要的,都在你自己蒐集的文本、資料中。論文是自己要寫的不是教授要寫的,當然最清楚的人是自己,寫論文就是一個研究過程的訓練,出現千奇百怪的問題是習以為常。

期許自己在不久的將來,能將真實呈現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輪轉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